朔源
2018-05-04 09:07
浏览 4.2k+
评论 2

       韩江是哺育潮汕大地的母亲河,她流经大山、淌过平原、奔腾南下、沧海桑田,几千年的泥沙沉积于海滨而成沙脊。明朝初期,现在的外马路老妈宫一带至崎碌已形成沙脊,,称作“沙汕”。明万历三年(1575年),沙脊积聚成片,称作“沙汕坪”。清康熙年间在现在的外马路建炮台、烟墩,称作“沙汕头”,此后,清政府在这里设站收取盐税,简称为“汕头”。越族是潮汕最早的居民,主要从事渔猎、捕捞、晒盐。潮民智勇,源自先民靠海为生的习性。秦朝以后,河南、山西一带的中原人民陆续南迁,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,而且推动了原住民逐渐汉化。南迁的中原人民与越族人民交流、融合,形成了潮汕先民。潮汕先民刻苦勤劳,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,使潮汕地区古代的农业、渔业、盐业、手工业、商贸业都有所发展,文化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。

       1856—1860年,英、法等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;1858年6月清政府签订了《天津条约》,增开包括汕头在内的10个通商口岸,并规定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、通商、传教。同年,恩格斯在《俄国在远东的成功》中指出,汕头是“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。”1860年1月1日美国在妈屿岛营仔山下南侧海滨设立了“潮海关”,标志着汕头自此开埠。

      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汕头老城区已形成三大商业网,即小公园、“四永一升平”、“四安一镇邦”。从当时的建筑质量,建筑造型和装修水平都是其它地方所不能及的,汕头的老城区街道是蜘蛛网型,据说全世界也就巴黎是这种模式。老城区鳞次栉比的建筑,当然是商铺与住房合一的骑楼。连廊连柱,立面统一,连续完整,中西合璧,体现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。汕头骑楼,居多是潮汕先民漂洋“过番”赚了大钱之后回乡兴建的。它融合了欧亚建筑特别是南洋建筑风格,是华侨文化的一种载体和缩影。


收藏
2条评论
暂无更多
相关推荐